一、人才培养
关于本科教学。传统优势专业变革力度不够,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氛围有待强化。专业课程体系从结构到内容还需进一步改革,课程的高阶性、创新性、挑战度偏低,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度和关联度不高。教材的更新迭代偏慢,教学成果和教材缺少超前规划和重点培育。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尚不深入,学生自主学习、探究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的习惯还没有养成。内部质量管理、外部监督评价和认证的质量和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,特别是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教学质量分类评价方式有待创新。承担公共基础课教学任务的师资配比偏低,教授给本科生上课还需强化,教师教学任务量偏重。
关于研究生培养。教师对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招生名额需求的缺口还较大。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还有待加强,分流淘汰机制还不健全。研究生导师队伍规模、结构、质量,还不能完全适应未来研究生扩招的发展需要。外聘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参与、质量保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监督和管理。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培养模式、导师标准应该有所差异。
关于学生综合素质。半军事化管理制度与教学科研工作有待进一步协调,形成良性互动;“三全育人”还需进一步落地落实,“五育并举”举措及机制还需加快完善。
二、队伍建设
关于师资队伍。针对教师培养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,在团队融合、政策支持、服务配套、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还需提升。人才分类评价体系还未完全完善,教学科研工作量核算方法及运用有待进一步完善;人才评价、职称评审等标准的多元化、去指标化还有待加强,对学校内外或国外同行评价的引入还有待深入,职称评审能否采取积分制等模式,政策导向需要鲜明一致,文理科分类评审,进一步公平科学。
关于管理服务队伍。其他专业技术人员、管理与支撑保障人员的积极性还需进一步调动,各类人员的专业发展及上升通道尚需完善优化,相关评价考核办法需尽快建立。劳务派遣、合同制等多元用工机制的灵活性还需要加强,同工同酬、个人发展、队伍稳定等方面还需政策保障。
三、学科科研
关于学科建设。面向未来、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学科体系和重点发展方向需加快凝练构建。学科建设责任体系还需进一步屡顺,扎实有效的建设模式还未形成。在学科交叉融合、跨学科超学科平台构建方面依然存短板,在学科生态培育、跨院系学科共建方面依然存在不足,在交叉科研平台设置、发展导向、专职科研人员配备和政策配套保障等亟需加快工作进程。相对公平、科学合理的学科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。
关于科研工作。学科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需全面加强,对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分类发展的要求与支持政策需加快完善。校内跨学科组建团队不多,按照学科方向设置团队的规划需尽快提出,探索与企业的联合组建团队的有效模式。
四、内部治理
关于校院二级管理。目标责任制管理需进一步完善,对学院工作的全面性、对学院差异性考虑不够,考核办法和奖励体系还应进一步重视总体指标与单项指标、总量指标与人均指标、聘期指标与年度指标、存量指标与增量指标的协调性和关联性。
关于管理效能。技术赋能现代治理的步伐还需加快,管理能力和水平仍需加快提升。部门(单位)之间的沟通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。
关于资源配置。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待提升,公有房等管理仍需精细化、信息化,以现代信息技术支撑资源管理与配置的水平还需提升。社会资源拓展的合力尚未形成,融入行业、服务区域经济获取资源的能力仍需加强。